软件开发不能用建筑开发来比喻
2018-02-26 14:39:41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多年以来,软件行业一直在使用一种类比,即以建筑行业来做参考和比喻。这种比较在软件语言里随处可见,比如架构(architecture)、地基(foundation)、建造者(constructor)、项目(project)、施工规范(building code)等。这些说法是如此之流行,以至于影响到了我们对软件开发的理解。不幸的是,这种比喻从根本上来说是不恰当的,它的缺陷已经把我们引向了一些错误的道路。

在建筑行业,很多重点都放在可预测性上——预先把需求确定清楚,并且缩减成本。这些都是成熟行业的标志。而当我们把这些重点应用到软件上时,问题就来了!

t01ce2187ddcd035ab6.jpg

经验法则、施工规范和原材料

现代建筑可以追根溯源到几百甚至几千年以前——就看你把起点放在哪儿。经过所有历史的沉淀,大量的专业知识凝结在了经验法则里,另一方面,软件最多也就70年的历史。它的经验法则还没有像建筑那般牢靠的历史,尚不足以保障坚不可摧的应用。

经验法则最终会被编写成施工规范而固化下来。造房子的时候,施工规范决定了从壁骨间距,到墙上和屋顶绝缘物数量的方方面面。这些规范意味着所有的房子都达到了最低要求标准,极大地提升了成本的可预测性。

这些施工规范的存在,主要是因为建筑材料(木头、钢铁等)和工具(铁锤、锯子等)的种类是有限的。这些材料的属性和故障模型都是可预见的。能与特定材料配合使用的工具为数不多,也已被充分认知。

在软件行业,跟上一系列新材料和工具的难度要大得多!编程语言、程序库、支持工具每年都会冒出来,并且不断进化。内容也在不断丰富。即使我们专注于现有的语言和库,为了制定标准规范而去探索所有的细节并且体会个中的细微差别,这也需要花上几年的功夫。

软件世界的不稳定性,决定了我们在这个领域永远也不会有“施工规范”。

物理约束和稳定的需求

大楼、桥梁和其他建筑工事都受着物理约束的支配。依据使用的材料,这些约束决定了一个建筑物的尺寸、形状和用途。

建筑设计必须适应现场和功能的约束。想象一下,把办公楼建成围绕单点旋转的陀螺仪那样,尽管很有趣,但它在物理上不切实际,也无法满足功能上的需求。在修筑桥梁或公路时,依据需要承受的车辆类型和尺寸,都有清晰的标准去遵循。

而软件并不受制于类似的约束。如果客户真的想要一个陀螺仪那样的东西,我们很可能可以交付。我们需要支持的用户类型以及用途,与建筑比起来要宽泛得多!

大楼一旦开建,地基都打好了,你就不能轻易改变尺寸或现场位置。大楼的内部机构一旦开工建设,你就不能随意决定新增一个电梯井或者加一个侧翼。

而对于软件来说,我们几乎可以做我们想要的任何改动,简单也好,复杂也罢,比如把支持的用户数从100提高到1000,改变产品方向(Yelp原本只是一个向朋友推荐餐厅、医生等信息的工具。后来才演变成了一个评论网站),换一种编程语言(我曾经参与过从Java变到.NET又变回Java的项目)——所有这些变动比从头再来的成本要小得多!

正因为我们在软件上有极大的灵活性,我们也能够在开发的全过程中接受需求的改变。开发早期阶段被挖掘出来的需求,在它们被最终实现之前往往会变动好几次。

在建筑的世界里,设计师把一套设计图交给建筑工人的时候,还能有相当的信心他们可以正确理解。反观软件世界,我们并没有有效的方式(即使是UML)来做到给开发者交付了设计图之后就可以甩手不管。取而代之的是,我们要在客户和软件开发者之间持续不断地进行一系列的会谈。

人员

在建筑行业,工人通常被认为是可以交换和替换的。存在这样的假设:在造一间房子的时候,如果你把木匠换掉,结果通常是一样的。

在软件世界里可不是这么回事!因为工具(编程语言和库)和问题领域存在的复杂性以及变数,开发者、业务分析师、测试人员、用户体验设计师等人是不能随处流动的。

那些认为软件与建筑有关联的人想当然地以为,人员是可以替换和交换的。但那与事实相去甚远!

结果是,替换或增加一个新人把整个团队的进度拖慢了至少3~4个月。从个案来看,新的团队成员在完全发挥效力之前常常花费比那更长的时间。尽管建筑行业在人员变动时也会遭受进度拖延的痛苦,但其痛苦程度是远远不及软件项目的。

结论

那些经常用来描述软件的建筑隐喻是错误的。我们在客户的问题空间里探索。我们正在提出新的想法,而它们刚好用代码来表达。让我们丢弃老的建筑隐喻吧,因为它们会使我们通向未来之路的地基崩裂坍塌。

成都忆享业务范围涵盖互联网+、平台设计与构建、IT系统建设规划与咨询、软件服务外包(ITO)、APP开发、微信相关研发、大型数据中心运维管理、智慧城市及产品增值服务等。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